湖南安化黑茶实现从茶叶到茶业的转变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湖南安化黑茶实现从茶叶到茶业的转变

探寻茶乡脱贫秘笈——湖南安化黑茶实现从茶叶到茶业的转变

  作为黑茶的发源地——湖南安化,以茶为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安化县委、县政府近年来致力于以建设畅通、宜游、秀美、富裕新安化为主要内容的战略,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点,把做大做强黑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9月8日至9日,笔者跟随“聚焦产业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全国主流媒体安化采风行调研组,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安化之旅。通过万隆茶馆座谈会,共话黑茶产业发展;调研安化县扶贫示范地黄石村,探析产业带路扶贫经验;参观安化黑茶现代农业园展示馆、安化黑茶博物馆,领略黑茶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走访华莱企业万隆产业园,感受华莱企业科研、智能、手工、多元融合制茶的创新精神和名族匠心;考察冷市镇水龙茶园,获悉黑茶产业如何用深山绿叶带群众脱贫致富,所到之处,山水皆风景,枝叶总关情。

  适于茶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安化是集山区林业大县、库区移民大县、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其境内群山起伏,岭谷相间,全县共有山地面积4052.5平方公里,占安化县域面积的81.9%,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然而,有一种茶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是安化得以发展黑茶产业的命脉所在。

  安化地处北纬30度左右的黄金产茶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严寒期短,茶树的生长期长达7个多月。此外,安化界于武陵山余脉和雪峰山余脉交会处,是冰碛岩这一特殊的地质沉积物在全球范围内最集中的地区。风化的冰碛岩土富含硒元素,即为“烂石”,是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的,在这样的土地上种茶,使茶叶平均含硒量为0.22ppm,是全国茶叶含硒平均值的两倍,世界茶叶含硒平均值的7倍,为适度“富硒茶”。冰碛岩作为6亿年前冰河世纪的遗迹,是安化茶叶优良品质不可复制的地理环境条件。

  茶叶是当地人脱贫的希望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安化有了“茶乡”的称号,小小的茶叶寄托着当地人致富的希望。

  安化县委副书记、县长肖义介绍:“2019年安化茶园面积达3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达200多家,茶叶加工量9万吨,综合产值达220亿元,全县茶产业及茶关联行业从业人员达36万人,15万贫困人口中有近10万人因茶脱贫,短短十多年时间,安化黑茶已发展成为区域内规模大、品牌响、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富民支柱产业和湖南省实现千亿湘茶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

  肖义表示,近年来,安化保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定力,坚持“精准扶贫、产业先行”,紧紧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安化黑茶等特色产业,落实“四跟四走”要求,让群众参与发展、分享成果,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脱贫有机统一。

  截至2019年底,安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885户、149290人,累计脱贫37727户、143527人,130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0.64%。2019年4月,湖南省政府批准安化脱贫摘帽。

  制茶技艺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安化黑茶属后发酵茶,制茶工艺别具一格。2008年,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入列《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两茶是安化黑茶中最有名的种类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以重量命名的茶,曾作为游牧民族的专供茶,因运输路途遥远,为更好的保存茶叶,制茶时便使用长竹篾篓,将净重36.25千克的茶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36.25千克合老秤一千两,故而名曰“千两茶”也作“花卷茶”。其制作工艺最具匠心之处即踩制过程,千两茶的踩制全仰赖人工,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 

  千两茶包装完成之后,要置于温湿适宜的地方进行晾晒,自然干燥,缓慢发酵,直至达到最终可以长期贮藏的效果。

  企业帮扶成效显著

  水龙茶园是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兴盛发展而精心打造的有机生态茶园。  

  作为安化县唯一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华莱不仅拥有安化黑茶最大的现代化产业园,而且是目前带动整个安化黑茶发展的发动机。

  华莱副总经理严子鹏介绍,华莱与安化县政府签订了《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委托扶贫备忘录》,主动承担帮扶冷市镇、羊角塘镇、龙塘乡、江南镇等乡镇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任务,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5个统一”“3个免费”,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提供茶树种苗、统一技术培训和指导,统一种植保险、统一保价回收、免费提供种植培管技术培训,联合带动6049名贫困家庭就业和脱贫致富。

  此外,建设扶贫基地,打造扶贫车间,建立扶贫生产线,为扶贫工作量身定做“富民茶”。其中扶贫基地使400户贫困农民直接受益,扶贫车间则为121名建档立卡贫困农民提供了固定工作岗位,个人年收入达4.2万元。

  为适应茶产业发展需求,华莱还建成了3个综合性黑茶产业园,打造了15条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车间,厂房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其中万隆黑茶深加工生产车间拥有的4条全自动化、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线,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截至目前,华莱年产销黑茶5.5万吨,累计上缴国家税收逾10亿元,累计捐资社会公益事业近6亿元,安排长期稳定就业人员4000余人,年工资总额逾1.5亿元;带动种植、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等相关产业间接就业9.67万人,其中贫困农户2.32万人,间接收入逾5亿元;同时还带动了产业链上的广告、印刷、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创造出大量衍生就业机会,相关产业链就业人员已逾20万人。

  茶旅融合奔小康

  “以前都是泥巴路,现在路面变水泥;以前春节都看不了电视,现在电网改造升级;以前晚上漆黑一片,现在300多盏路灯照亮25个村组……”这一个个场景,对安化县江南镇黄石村村支书黄志飞来说,刻骨铭心。

  黄石村地处安化县中部江南镇西南部,资江一级支流思贤溪自南而北穿越。群山环抱,流水淙淙,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土地肥沃,但无产业支撑。

  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400元。3年来,黄石村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资金2600万元,发展了安化县黄石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安化县新坐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20家经营主体,培育了茶叶、土花猪、蟠桃、葡萄、莲子等5种特色农业,成功创建了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

  “别看戴着个眼镜,其实我就是初中文凭。”回乡创业的黄华明,现在是黄石茶叶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总经理。他说,边创业边学习边建设,曾经的贫穷山村,如今抬头是山,低头有溪;山上茶园,山下果园。村民们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却不再靠天吃饭。黄石村成为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梦想,正在乡亲们的辛勤里一点点实现。

  除了黄石村,文旅融合的项目还有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该项目采取股份合作的帮扶模式,结成利益联结共同体,帮扶茶乡花海异地扶贫搬迁点、东坪镇、龙塘乡等地的424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建设茶、果、旅一体化的产业基地2500亩,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项目以企业为主体,茶乡花海为平台,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股民,采取“公司+农户”融合发展的模式,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来,实现“土地流转收入+务工就业收入+保本保底收益+按股分红”。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小茶叶写活了脱贫大文章。安化以黑茶产业为媒,从茶叶到茶业,蹚出了一条安化特色脱贫路。这一缕茶香跋山涉水、穿越古今,至今仍醇香馥郁、沁人心脾。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别具一格的成茶机理造就了安化黑茶的独特魅力。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Baidu
map